五大维度 看中国城市发展新逻辑

五大维度 看中国城市发展新逻辑


来源:学习力教育智库 文章作者:江然 点击数:

 

  5.理念

  “买菜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别谈什么世界城市”

  NBD:城镇化的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城市规划新理念是什么?具体怎么落实?

  冯奎:我觉得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宜居品质。北京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宜居城市;上海提出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广州市提出“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成都提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这四个城市的总规中对于提高宜居品质都作出了种种努力。

  我认为,宜居就是城市的本原功能,是城市能够赢得未来的核心要件。高品质的宜居城市就是高质量的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各种“流”在世界上流动,最核心的“流”是人流。吸引人流的手段最根本一条就是宜居。一切创新功能也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在一个城市集中、集聚。中国有部分城市表面光鲜,但实际上疾病暗生,有的城市宜居程度不高。强调宜居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凯:“以人为本”不单单是城市要做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一句话概括——宜居的落实要从人可感知的空间去琢磨。这就说到了“社区”。

  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半径是有限的,除了长距离出行,一般城市(除了北京、上海)没有那么长的距离,两点(起讫点)是停留最久的地方,15分钟生活圈,就是以工作地点为中心、半径一公里左右的范围,这个是城市宜居的细胞、基础空间。

  下班以后回到家里,一公里半径里面的品质到底如何,这个是宜居的基础。说到15分钟生活圈,这部分可能是我们过去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过去城市不停扩张,我们做了40年比较糙的事儿。现在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了,我理解要做两方面的事:第一是在新增的时候要做“精”,第二是要回过头来把之前的事儿做“精”,把短板要补上。

  比如很多大城市的核心区域,也有很多短板,微循环严重不足。所谓宜居,不要说太“高大上”的事,其实就是身边一些设施的完备和品质的提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大城市老百姓买菜的问题到现在都没解决,以前很多农民到处摆摊设点,现在一拆全没了,大超市又贵,这就制造出一对矛盾。

  从出行的角度举例,中国大城市轨道通车里程在全世界都处于前列,但有两个方面严重不足:一个是“最后一公里”,出了门,人行道要么没有,要么堆了自行车、摆个摊,然后站点设置不合理;还有一个是线网的密度,虽然通车里程是挺长,但是远的地方人们也不常去,如果密度问题不解决,也不能解决宜居问题。

  所以我个人理解,以人为本或者宜居这个事情,是从基础做起,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半径品质和出行空间设施的完备度。学术界不能空谈那么多世界城市,就说去哪儿买菜这样的具体问题。如果这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世界城市?所谓宜居,其实都是细节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 << <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