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学习型城市建设之路

走中国特色学习型城市建设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文章作者:翁卫军 点击数:

 

  学习型城市的概念起源于197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教育城市的实施计划》。这个计划将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及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战略。1992年,经合组织明确提出“学习型城市”概念。同年,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国际学习型城市会议将“建设学习型城市计划”列入研究行动议程。历经4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从教育型城市向学习型城市的跨越。

  今年1月12日,杭州市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的复函,正式列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为全球首批、国内首个入选该网络的城市。早在2002年,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杭州就出台了《关于杭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处处有学习场所、时时有学习机会、人人有学习愿望”学习型城市。2011年1月,杭州市又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经过十几年努力,杭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这些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之路。

  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政府协调和投入为主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大格局。国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强调包容性学习,主张增强终身学习体系的灵活性,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主张关注成人的教育补偿与再教育,重视边缘群体的学习保障,为残疾人、流动家庭、移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体系,以确保他们接受终身学习。借鉴这一经验,杭州成立了由宣传、财政、教育、规划、文化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对学习型城市建设作出规划,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吸收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专项规划,使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文明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有机融合。

  发达国家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特别注重终身学习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政府、民众、学界协力推进,媒体配合,让市民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投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中。杭州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先进单位,支持基层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同时,引导各类媒体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义、实际做法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整合相关公共资源,充分利用本地高校学术文化优势和专家资源,开展理论研究,为市民学习提供各种服务。

  构建以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作用在于开启学习大门,传授学习方法,提供关于学习的基本知识。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持续投入。在旧社会,读书受教育是有钱人的特权。在新中国,人人不仅享有读书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有条件实现这些权利。学习型城市建设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是各种教育要素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仅仅发展远程教育而已,而是各种教育要素,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都要达到学习型城市的基本要求,并且相互衔接、沟通、整合、协调、优化。杭州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率先提出了打造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内的15年“大义务教育”理念。目前,杭州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7%,高等教育入学率达60.4%。创业教育、网络学院、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遍及城乡。健全的教育体系,为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