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
办教育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是必须的。但是,教育还有极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更要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价值的基本判断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好的教育质量观和我们讲的质量观是有差别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好的教育质量是:第一、保障男女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保障男孩和女孩平等享受基本的受教育权;第二、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同等的、良好的教育,不让一部分学生受排斥,使所有学生受到同等的尊重;第三、学校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各种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自我选择的能力(这与仅仅根据考试成绩的判断标准有极大区别);第四、教师的质量,教师质量始终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没有好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我国的教育观,过去更多强调从国家的利益、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现在开始强调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以人为本,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种健康的环境气氛里学习。尊重和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性,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新形势,反映我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繁重
学校办出特色的目标远未完成
按照国际标准,根据学校的特色,可以将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教学型、研究教学型、职业人才培养型。我国有2000多所高校,尽管分成本科生院校或者是高职高专院校,但是在本科院校里,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里,确实有一种办学专业雷同、追求大而全的现象,很多大学都是文、理、工、农、医、管理、法律等等12个门类都要有,都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造成了很多的雷同,造成学校定位不准确。另外,我国的高等院校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行政化的影响。各地的高校也都有本地布局的问题,受利益驱动因素和地方发展的压力,高职高专都想专升本;本科院校都要招研究生;在学校的长远规划建设上,不是从办出特色学科、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这个角度来考虑,而是从扩大规模、追求升格这个角度去考虑。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到了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政府在管理上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怎么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自主权,学校如何建立现代法人治理制度,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这些问题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级建立起透明有实效的问责体系,要求建立明确绩效责任的保障机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改革。
保障教师能力的建设
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我国先后制定的两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都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来探讨与解决,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例如,通过教师网络联盟,用各种远程教育手段或者培训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质量;特别是考虑如何把东部发达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来提高西部教师的质量水平。2008年提出要着重完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津贴补贴制度,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确实提高等等,但是社会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呼声不绝于耳。
从2007年起,试行了部属师范大学免费生教育试点的改革。这一政策,是制度建设上的改革,主要是探寻农村教师的补充和质量提高的机制。除了师范生教育之外,还应该同时加强西部和农村地区现有师资的建设。需要对教师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师德建设。在教师待遇方面,现在政策规定教师的待遇水平要达到当地公务员中等水平,实际上未能做到这一点。采取措施留住教师和吸引教师,保障教师能力的建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而且都是现在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