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范进中举与清代科举的那些事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清朝举人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呢?清朝存续260余年间,共录取举人约15万人,每年平均不足600人。鉴于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每次乡试各省平均录取举人约100人,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数,事实上各省相差很大。“乡试中额,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清政府根据各省人口、赋税、读书人数等给予各省不同的举人名额,没有极特殊情况名额不会轻易增减变化。乾隆元年(1736年)工科给事中曹一士称:“查各直省中额,人才多者额多,人才少者额少,故有大、中、小省之分,此国家因材而笃中正无偏之制也。”山东作为考生大省,乡试举人名额仅为69人,清朝中后期山东参加乡试的秀才约15000人,平均到每年真正的是千里挑一,但中举后举人的身份、地位与秀才又有天壤之别。

  从仕途上讲,举人即便没有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这种情况极少)或没有考取进士也可以做官,吏部和礼部会根据举人个人才能、长相、书法等综合考选,多数可以担任县丞或主簿,优秀者可担任推官、通判等职,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副市长,被尊称“老爷”,进入正式的官僚体系,一届任满如果考评优异还有转正的可能。

  从经济上讲,举人就更实惠了,举人比秀才拥有更大的免除税赋徭役的权利,清朝雍正年间规定,举人免除100—200亩的税负和十几户徭役,举人可以把这些免税免役的额度卖给别人,收取额外的钱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举人一家经济贫困的问题。换言之,举人即便不做官,也可以靠免税的田租养活一家人。

  在《儒林外史》中,从范进中举但尚未授官的那一天起,范进一家人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等就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商士绅争先恐后地阿谀奉承,送钱送物:“张乡绅前来道喜,送了五十两银子,还有一套三进三间的房子赠予范进一家,之后又有送店面的、送田产的、投靠为仆的,两三个月的时间,范进家里便换了新样,媳妇也打扮得贵气许多。”

  几十年的辛苦一朝变为现实,巨大的喜悦突然来袭,不疯才怪呢!唐朝有一位名叫孟郊的诗人在登第后畅写《登科后》一诗,道出了古今读书人登第后的真实感想:“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心境与范进何异!

  人们经常在戏剧或电视剧中看到,有贫穷学子一路乞讨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的情节,这多半是出于剧情需要而设置的,此种情况在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途中或许会发生,但不太可能出现在举人进京参加会试途中。中举后如果举人愿意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就能享受朝廷的旅途报销,前往京城的举人是不必为路费担心的。

  范进在家为母守孝三年后,进京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又考中进士,从此这个老男人的人生便开挂了。进士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有清一朝260余年间共录取进士约27000名。与乡试一样,会试也是三年举行一次,换言之,清政府每次会试全国录取进士平均约100人。进士是在举人中通过会试产生的,清朝每三年约录取举人600名,虽然录取率远高于秀才和举人,但实际算不上高,难度也很大。有许多后人熟知的名人都没能考中进士,如左宗棠考了多次都没有考中,最后被慈禧赐予“同进士出身”,属于安慰性质的荣誉。对于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殿试,简单来说就是在进士中排出三甲等名次,殿试前三名即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这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奖励和肯定。

  县试第一名称“县案首”,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院士第一名称“院案首”,如果某名士子在县试、府试、院士考试中均获得案首,称“小三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如果某名士子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位居第一,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难度极大,既需要超人的才学,也需要机遇和一定运气,从隋朝兴科举至清末大约1300年间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者包括文武在内尚不到20位。

  读书人一旦考中进士就算得上功成名就了,优秀者进入翰林院,在中央六部任职,或外放担任知县一级的地方主官,后人熟知的各朝历史文化名人基本都是进士出身。范进考中进士后担任了御史,后来钦点山东学道。明朝末年始设提学道,清初延袭,清《郎潜纪闻初笔》载:“国初,凡提督学政,惟直隶、江南、浙江曰学院,以进士出身之卿贰及翰林院侍讲、侍读充之,余曰学道。”雍正四年废学道统称学政,每省一人,由皇帝在进士出身的中央官员中选派,一个任期周期为三年。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故宫的秋千只是用来玩的?你想简单了!

下一篇说说宋代“头发丝”之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