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盛夏来临,中华大地一片赤日炎炎。现代人想尽了各种方法避暑纳凉,那么,在科技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消暑的呢?
纸扇轻摇风自来。手摇扇子来纳凉,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消夏方式和风俗。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纳凉用的扇子。后世一直沿用不衰,直到今天,扇子依然是夏天人们手中常见的纳凉之物。扇子材质较多,有苇扇、蒲扇、纸扇、帛扇、绢扇、羽扇,款式有直柄扇、折扇,还有富贵人家、宫廷中使用的超大号人工摇扇等。不管材质、样式如何变化,扇子摇风取凉的功能却始终没有变:“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也正因为如此,古籍中常把扇子亲切地称为“摇风”“凉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时,人们制出了史上最具机巧的纳凉神器──“叶轮拨风”,《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人运之”而“满堂寒颤”,堪比现代的电风扇。
更围高屋搭凉棚。搭凉棚、挂竹帘、糊冷布,是古代比较普遍的夏季纳凉风俗。据《北京风物杂咏》记载,入夏后,富贵人家和宫廷里,都要在庭院、宫殿上,用布或苇席搭成凉棚,用于遮阳、纳凉,“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盛夏时节,三五知己坐于凉棚之下,高谈阔论,吃瓜饮茶,好不惬意!
铜碗声声唤卖冰。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学会了冬季储冰夏季用,《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意即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周代的宫廷中,甚至还设有“凌人”一职,专门掌管储冰。唐宋时期,宫廷内均有皇帝举行宫廷冷宴和赐冰给大臣的习俗和记载。明清两代更是几成定制,明代有“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载,清代有“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的记载。说明明清两代,“发冰票”“赐冰块”成了一种“待遇”。古代没有冰激凌,但古人也别出心裁地造出了类似冰激凌的消夏冷饮──“冰食”,且上市行售。《唐摭言》中有“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的记载。宋代时出现了“冰酪”,是一种果汁、牛奶、药菊、冰块混合冰冻后形成的冷饮,可以视为现代冰激凌的雏形或鼻祖,诗人杨万里赋诗赞之曰:“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了清代,冷饮就更丰富了,《燕京岁时记》中载:“那时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均以冰镇之。”清人王渔洋也有“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北方夏日的生活场景。
檐上飞流坠如雨。古时,皇宫内院和民间富贵人家,还采取了一种气势磅礴的纳凉祛暑方法:人造瀑布。即用翻水车把凉水提到屋顶的储水池中,然后再让水沿房檐四周流下,形成了一种人造瀑布,借以冲凉降温。《唐语林》中即有“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的记载。后来,人们为了节省水源,便又发明了一种“循环瀑布”,借助风力,通过器具,将瀑布流下的水再提到高处,再淌下来,形成新的一轮瀑布。
饮茶赏荷暑气收。古人通过生活实践发现,夏天喝热茶,恰恰有助于消除暑气。一茶热茶入腹,热汗淋漓,经风一吹,自然带走了全身的暑热。于是“品茗袪暑”便成了一种接地气的大众消暑方式。就连苏东坡也在炎热的盛夏,到处寻热茶喝:“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夏日赏荷也是大众比较喜欢的一种纳凉方式。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池上》诗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人在河畔,凉风拂面,波光潋滟中,满塘荷花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确实令人神闲气定、心旷神怡。
浮瓜沉李解暑烦。赤日炎炎,吃些清热防暑食物,也是古人的消暑方法之一。因此,古人发明了西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很多消暑食物。《膳夫录》中载:“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荷具有清暑利湿、生津止渴等作用,所以,古人赏荷之余,也用荷制成美食来消暑,开发出了“荷水”“莲子羹”“荷叶茶”“莲子饮”等一系列“荷族凉食”。
一枕清凉入梦来。用睡瓷枕的方式来纳凉,这种消暑方式就有些精致的味道了。隋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用瓷作枕,“瓷釉枕”几成生活日用品。盛夏时节,睡这种瓷枕午休、夜寐,自然凉气丛生,“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明清两代,瓷枕纳凉更是大行其道,乾隆皇帝曾作诗曰:“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意思是说瓷枕不但有纳凉消暑的作用,还有催眠、安眠的功效。由此可见,在古代,在没有冰箱、电风扇、空调的夏天,古人凭借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想出种种消暑妙招,让夏天过得清凉又有诗意。(钱国宏)
上一篇: 在古人的游戏世界里,万物皆可“斗”
下一篇: 《东京梦华录》后面的遗梦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15 xxxc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