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嘉峪关地名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珍珠文化网

  明代嘉峪关成为御敌保疆的最前沿,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西有两路墩台,关北山巅有一路墩台,关东有一路报警墩台,关南还有一路沿山环形墩台。关内外墩台林立,纵横交错,相互瞭望,互通情报,传递军情,类似今日的邮电通讯设施。大墩设有坞,内有驿马、驿驼、食宿供给等。每墩有5至7名士卒守护。大墩多设置墩、燧,若遇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烧火,通报远近驻兵前来应战。小墩只有一墩台,3至5人守护,任务是瞭望、通报敌情。现存有大墩(高3.5米)、火烧沟墩(高4米)、小青羊墩(高4米),还有近青杨车站的墩台(高3米)、近冰沟的墩台(高6米)。从卯来泉堡到嘉峪关有卯来泉堡墩、界碑墩、文殊山口墩、塔儿湾墩、河口墩、鳖盖山墩。《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界碑墩,城西南二十里。文殊山口墩离城二十里。卯来泉堡墩,城西南七十里,万历三十九年(1611)筑。”还有边山墩、边墙墩、安远寨、新城堡、河口墩、讨赖河墩、断山口墩、野麻湾墩、沙岗墩、塔儿湾堡等。

  讨赖河墩。嘉峪关南的讨赖河尽头之处,有一座高大的墩台,原名讨赖河墩,因是万里长城西陲的第一座墩,又名“万里长城第一墩”。该墩在嘉峪关之南,位于讨赖河北岸高达82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距关城7.5千米。据《肃州志》记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该墩台是肃州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至十九年(1540)监筑。

  文殊山口的塔儿湾堡,位于文殊镇石桥村二组,是明嘉靖十八年所建嘉峪关南的一座城堡,明代有兵把守。传说有一年,干旱的戈壁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引起山洪暴发,洪水将城堡的西南冲出了一个大豁口。洪水过后,人们修补了倒塌的堡墙,为了防止洪水再次侵扰,在城堡外建了一座“镇龙塔”,从此,这个城堡就叫塔儿湾堡,明代塔儿湾堡曾为兵戎之地。

  双井子堡,在甘新公路上。陈庚雅《西行视察记》中说:“关西四十里,曰双井堡,已无人烟,传昔日居民繁多,咸以淘金为业,现其堡院落之遗迹,亦颇近似。”堡周长708.3米,为长方形,现存残墙586米,高4.2米,底宽2.8米,上宽1.6米。城堡开东、西两门,东门已残,西门楼台遗迹清楚可见。西门洞,深10.5米,宽4米。据说双井子堡内有水井数十眼,每两口井紧挨在一起,为一对。一对井中,一眼有水,一眼无水,称为“真井”和“假井”。真井水源充足,驻守官兵在时,人畜皆用真井;如因敌人攻占需撤离时,对真井加盖掩埋,断去水源,露出假井,使敌人无法在城堡立脚。此城堡因有真假两井,故取名“双井子堡”。现在堡内只有一眼枯井,其他井已不复存在。

  以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命名

  用人名来作地名往往体现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以人名作地名,如李陵碑、杨家墓、木兰城、岳王山、荀子沟、黄公滩等。“李陵碑”位于泛沙泉墩,是明代的一座墩台。明万历四十四年李应魁撰写的《肃镇华夷志》记载:“泛沙泉墩,亦去城(肃州城)四十五里。先年无墩,此处有沙湾,藏虏常截哨马墩军。嘉靖三十五年,兵备陈其学添筑,今虏或不能掩伏,而瞭望亦为之近便矣。”就是说,此墩台修筑于明嘉靖三十五年,是防御蒙古骑兵的。后人附会说,汉武帝时骑都尉李陵率军由肃州北出居延海抗击匈奴,大获全胜,班师凯旋过酒泉,见新城一带水草茂盛,四面沙丘回护,是个屯兵休憩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驻扎。一日,李陵举目四望,南边祁连雪山高耸,近处湖水秀美,北边戈壁沙漠广阔,想到征战匈奴的赫赫功绩,不禁豪情顿生,萌发了勒石记功的念头。于是,命令将士运土填湖,夯筑了一座黄土墩台,李陵亲笔书写了“誉满边关”四个大字,署名“骑都尉李少卿题”,然后刻字勒石,立于墩台之上,遂称之为“李陵碑”。英雄广场是纪念为中国核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的核城老一辈建设者而得名。

  以颜色命名

  如黑山、红土山、红山湾、青土坡、黄土坡、黄沙湾、黄土台子、白土掌子等。在嘉峪关西门外的土山里,蕴藏着大量的天然红土。大大小小的土丘上面覆盖着一层砂石,砂石底下全是红土,是打三合土、和煤的最佳红土。因此,此山就叫红土山。

  以动物命名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刹——张掖大佛寺

下一篇天下名关丨丝路重镇玉门关 汉武帝远征大宛的原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