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而就有专家指出,“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家庭文化的熏陶和濡化下,很多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及情感模式就如同从父母身上复制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影响的全面性与深刻性,是其任何学校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孩子的语言能力在0-6之间飞速提高,为了使孩子在未来有好的口才和书写能力,我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1、刚开始每晚坚持给孩子讲故事,然后让孩子复述。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
2、给孩子一幅图画,或设想一个美妙的场景让孩子给父母讲故事,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口才。
3、经常和孩子辩论一些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男孩为什么喜欢奥特曼,而女孩为什么喜欢芭比娃娃?
4、父母先在孩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日记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平时接触日记,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5、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日记给父母听,哪怕只有一句话。
6、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日记,在写时不会表达的,用自己的彩笔把日记装扮的漂漂亮亮的,孩子是很喜欢做的。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在三百六十行中,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其实,教育说难也不难,只要大方向正确,再使用可行的方法,孩子一定会优秀出色,细说起来,最好的教育应做到7点:
儿童是富于模仿性的,父母和子女天天朝夕相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子女的“监督”,其言行举止难以完全回避子女。因此,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什么事,自己要先不去做;要教儿女做什么事,自己总要先去做。也就是说,父母要处处、时时、事事以身作则“样样都要自己先做样子”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非常重要,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第三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以后就容易做错。许多孩子养成的种种坏习惯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学的时候,老师或父母没有及时去纠正他们才导致的,以至于后来一错再错,长大后就更难改变了。
比如某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一开始握笔用四个指头,他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没有注意到,所以没有及时地去纠正他,后来,他换了一个幼儿园,那里的老师发现了他的坏习惯,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才把他纠正过来。如果一开始老师和家长就注意到,及时帮他纠正,也许就不用5个月,只用5个星期就可以了。相反,如果这个老师也没注意到,没有替他纠正,那么恐怕到后来用5年的时间还不知能不能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就得教好,奠定较好的基础,为以后做好准备工作。
陈鹤琴指出: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对于处在小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养成坏习惯。往往养成一个好习惯要用上很长时间,而养成一个坏习惯,却只需几分钟的时间,甚至更短。
所以,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破坏力极强,有可能会前功尽弃。
大人代替小孩子做的害处是:剥夺了他们肌肉发展的机会;养成他们怠惰的习惯;养成他们不知劳苦的习性;阻止他们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学习,都要靠“做”。它强调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掌握,所以家长应积极地鼓励幼儿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想。我们一天到晚所做的事情,所有的活动,十之八九都是习惯。比如早上起来,穿衣服是习惯,刷牙是习惯,吃饭是习惯,走路是习惯,写字是习惯,睡是习惯,所有的一切,都受习惯的支配,思想的时间却是很少。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指导。
为此,我们应让儿童自己去认识世界。他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我想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就是因为它没有恒心,所以它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只知道应该这样做而不去付诸于行动,或者只有理论,大道理一大堆,却不去实践,都是没用的。只有不断地去做,养成习惯了,然后才会有突出的成绩。
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认为,“揠苗助长”,操之过急,违背规律。比如有些萌芽,你每天给它浇适当的水,它就会很快的成长,相反,如果一下子给它浇了很多的水,不但不会起到灌溉的作用,还会把它淹死。习惯的养成也如此,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到达某个阶段时才是自己管理。
应积极的发展儿童的才能,积极的提高儿童的兴趣,可用暗示、启发和鼓励,切勿消极的批评和抑制他们,因为这样子有时候会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陈鹤琴认为,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他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每一个人都应当向它们领教,向它们探讨。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始于此,因此,只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得当,孩子的潜能才能被充分发掘,获得最好的发展。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正因为父母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陶冶习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在家里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别忘了老祖宗曾说过“言传身教”,而事实上,在家庭教育当中“身教”的示范要远远大于“言传”的教导。上文中的农民父亲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言教”,其实我们也知道他根本不善于此。他只能是身体力行,但却在无意识中“以身示范”,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诲与鼓励。相反,在今天有些家庭里父母这边电视声、扑克麻将声声声不绝于耳,那边却吼着叫着逼着要孩子好好读书、认真做作业!试想,您的孩子嘴上虽答应着,心里能不感到惶惑吗?心动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身教榜样力量无穷。家长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仔细品味农民父亲的做法,我们还会发现他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了“人格教育”。家长在外面忙活了一天,还如此关心自己的学习,特别让孩子感动的是,家长竟然跟自己一块学,这本身就会激起孩子内心的责任感,他们觉得惟有努力学好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同时,家长让孩子教自己,又会进一步增强这种责任心——“只有自己学透弄懂了,才能对得起父母的信任!”因此,孩子就会克服贪玩的惰性,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另一方面,孩子在教家长的同时也会巩固自己的学习,“教学相长”在孩子身上得到了体现,自然而然他就会产生成就感,而这成就感又会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试问,如此良性循环、一举多得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说了半天,农民父亲“家教”时哪有这么多想法?正如其所言,“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但是,关键是他“用心”去做了!因此才会发挥出神奇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也起着推动性作用。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呢?我在这里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家居环境。在家庭中,经济方面比较富裕,当然很好,可以给孩子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还可以给孩子多方位的发展和多方位的培养。经济方面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给予孩子的就没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了。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必须要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关爱,还要注意美化家庭环境等创造出一个和谐型家庭。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并且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夫妻要保持一致性。尽可能地将孩子放在首位,父母感情放在第二位。如果夫妻产生了矛盾,尽可能避开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永远是好朋友,不吵架,不骂人等,爸爸妈妈最爱他,最关心他,他有一个幸福、和谐、美好、积极向上的家。
第二,要创建学习型家庭。父母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孩子方法。还要有自觉学习,努力钻研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和感染孩子。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学习的榜样和各方面的示范作用。
第三,要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之间要相互理解、多沟通,多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探讨问题等,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尽力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孩子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朋友,自然而燃地孩子就会将“心”掏给父母,跟父母说心里的秘密,同学之间,好朋友之间的事情。就会和父母之间没有一点隔阂了。
第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里成员生活要有秩序、有规律,讲究有张有弛,舍得为家庭付出,为孩子付出。使孩子感到家里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并且,都要担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养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富有责任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