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智库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中心城市的建设与一些污染严重的老企业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调整搬迁城区内的污染企业已成为许多城市普遍出现的问题。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都相继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实行“退二进三”战略,对原有产业布局和工业用地进行大幅调整,推进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逐步向郊区以及周边小城镇转移。
污染企业调整搬迁不但能有效消除城市污染源,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企业来说也是创造发展的机遇,通过调整搬迁能促使企业的发展跨入一个新平台。
二、杭州手法
实施杭州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程是本世纪初杭州市为应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原先地处郊区的工业区被纳入城市的中心区而对周边居民生活品质带来的一系列干扰,进而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而决定实施的重大决策项目。
从2002年起,杭州市正式启动实施“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程”,专门成立了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重大搬迁工程联系制度,研究、协调、解决企业搬迁中的重大问题。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理念和“两疏散、三集中”的思路,疏散老城区建筑和人口,降低老城区建筑和人口密度;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集中,达到保老城、建新城的目标。
在搬迁实施过程中,杭州坚持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瞄准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这一战略目标,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发展优势。坚持工业布局调整与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环境营造、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相结合,鼓励、引导企业搬迁与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档次与加大技改投入相结合。通过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业企业调整了产业结构,转变了发展方式,实现了“脱胎换骨”,进而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
三、典型案例
(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旧厂房变身博物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选址于杭州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内,以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标志的拱宸桥为地标,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四个专题馆组成。
博物馆群落总占地面积473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862平方米,展厅面积14264平方米。四大博物馆建筑由杭一棉(通益公纱厂)、红蕾丝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改建而成,是杭州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的典型范例。其中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于2009年9月建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于2011年9月建成。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业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被称为“杭州运河工业三馆”,其中刀剪剑和伞业两个博物馆“共生”于拱宸桥西土特产仓库,扇博物馆则在杭一棉地块,杭州市通益公纱厂内,这些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厂房、仓库,分别是杭州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代表性建筑。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城市规划调整,大量工业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制造业纷纷迁往远郊,留下一大批保存基本完好的工业遗产建筑群,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如果抹去,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一段空白。因此,全国各城市都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
三大博物馆就是利用工业遗存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充分展现了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三者融合的建筑之美。三大博物馆分别以刀剪剑、伞、扇为专题展示,展示与传承了以刀剪、伞、扇等传统手工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5月,杭州运河工业三馆新开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由杭州第一棉纺厂3号厂房改建而成。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作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静态展示的动态延伸,成为全国鲜见的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为一体的全新概念的“非遗文化”开放式展馆。通过集中展示以刀剪、油纸伞和绸伞、各类扇子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其运用于现代艺术中的创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播此类非遗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在融合了古运河、旧厂房和杭州工美文化的同时,共同构成了以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集展示、收藏、研究、培训和交流为一体的,具有杭州特色、运河特点的工艺美术主题博物馆群落。为世界打开了解杭州工艺美术的窗户,搭建起交流切磋和发扬传承的平台。
(二)“杭丝联”166——工业遗产改建文创园
丝联166文创园,位于杭州拱墅区金华南路189号(原丽水路166路),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以保护工业建筑、保护工业遗产业态、展示文化创意产业魅力的示范区,涵盖广告和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空间设计、视觉艺术、家具设计、饰品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成为了杭州最负盛名的LOFT创意产业园。
曾经的“杭丝联”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到1966年,杭丝联三期工程全部竣工,全厂房屋总面积94279平方米,丝织品产量达到4729.9万米,印染品产量为7851.8万米,创利3234万元,有“远东第一大厂”的美誉。
然而到了21世纪,在深化国企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乡镇企业崛起时期,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和与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相抗衡的能力越来越弱,加上过重的负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生产成本难以消化。杭丝联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面临困境也面临转型。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至此,杭州国有丝绸行业由过去的支柱产业,继而调整、改造,直至逐步地有序退出。
2001年10月,杭丝联重组转制,有500多名原杭丝联的职工再就业。
2007年,杭丝联的锯齿形厂房被市政府列入杭州工业遗产保护单位,老厂房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创“丝联166文化创意产业园”。
工业遗存曾经是工业时代里的“巨无霸”,但在信息时代却日渐式微,如今它们中有的被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博物馆,有的“腾龙换鸟”成为经济综合体,还有的,则被重新包装成为充满创新动力的文创园区。杭丝联无疑是后者中的佼佼者。
这座由前苏联国家第一设计院专家设计的锯齿形厂房,就像是“混血儿”——一方面,继续保护工业建筑、保护工业遗产业态;另一方面,引入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空间设计、视觉艺术、家具、餐饮、饰品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集办公、展示、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杭丝联”,创造过昔日的辉煌。如今,蜕变成了创意,演绎成了时尚,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的完美契合,成为了杭州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城市决策论[M].杭州出版社,2019.
[2]傅晓霞,魏后凯,吴利学.城市工业搬迁的动因、方式和效果——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管理,2007(21):66-71.
[3]何明俊,应联行,高洁. 杭州主城区工业企业合理搬迁的难题及对策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5:5.
供稿:汪聪聪
审核:蔡 峻
上一篇: 余建祥:你去淄博赶“烤”了吗?淄博为全国城市做了一个文化兴市的榜样
下一篇: 改变纽约命运的一条河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15 xxxc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