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7.雪崩避难
雪崩倾泻而下时,应该立即向与雪流呈垂直的方向逃离;或着躲在较安全的大石块或大冰山下,千万不能朝山坡下奔跑。
应该立即抛掉身上携带的重物,如背包、滑雪板等,轻装避险,一旦被埋,可以较轻松地钻出雪堆,避免长时间淹没。如处在雪崩的上方,也要抓紧时间避险,不可大意,应该先用滑雪杖、冰镐等使劲插入山坡,稳住身子,之后,要努力往山坡上爬或争取往旁边移动,以求彻底脱险。
受到雪崩冲击,来不及躲避时,应该立即将冰镐等使劲插入雪层及土中,并牢牢抓住,尽力使自己不被雪崩卷走。如果不能固定,或被雪浪推倒后,应该尽力活动双臂,作游泳姿势,尽量使自己保持在雪面上。
在雪倾泻下来的瞬间,要闭口屏气,以防止冰雪涌入口鼻,引起窒息。
如果被冰雪埋压在下面时,正确的姿式是弯腰弓背,保持犬状弯曲,并要清出面前冰雪,留出空隙,以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待救助。
等待救助时,不要胡乱地摇动身体,重要的是要保证自己呼吸畅通,尽量大努力延续自己的生命。
8.雹灾避难
突遇冰雹的袭击,应该立即跑到就近的房屋等坚固的建筑物中去躲避。
如周围没有建筑物,就应该用随身所带的硬物遮挡住头部,避免头部被砸伤。
如周围既是没有建筑物可躲避,又没有硬物可遮挡,就应该立即双膝跪倒在地,用双手护住头部,脊背向里弯曲,尽量不让雹块击中头部。这样做,虽然身体有可能被大雹块砸伤,但可以免去性命之危。
一旦有人头部被雹块打击致伤,对于受轻伤者,应该立即进行消毒、止血、包扎。对受重伤者,应该对症处理:发生窒息的,要立即移往安全地方进行人工呼吸;颅脑致伤或者严重颌面损伤的,就要防止窒息、止血、骨折定位、进行包扎:然后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救治。
冰雹来时常伴有大风、雷电,因此躲避雹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防止雷电伤人。其预防措施,可以参考“雷电中避险”的措施。
9.山崩和泥石流避难
当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应立即逃离现场。
要向山坡的两边或向坚固的高地迅跑,不要在山坡下的房屋、电杆、池塘、河边等处停留。
尽量与泥石流垂直方向逃离现场,切勿与泥石流同方向奔跑。
如来不及避难,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街道、公路或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压埋。
切勿回房屋搬运物品,以免房屋倒塌被砸伤或被泥石流冲走。
若人全部被埋住后,应尽量爬出。实在爬不出来时,要防止窒息,把头部露出来,或者挖孔通气,以待救援。
10.沙尘暴避难
沙尘暴袭来时,最安全的地方是室内,所以,应尽快躲进建筑物内。
在野外,应尽快就近蹲靠在背风沙的矮墙内侧;或立即趴在相对高坡的背风处;或就近紧紧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
用衣物蒙住头,以减少沙尘吸人肺部,也可避免被吹起的砾石砸伤头部。
能见度开始好转后,方可走动,以免发生意外。
注意避开河边、水渠等行走,因为阵风变化大,以免被风刮倒落水。
各种车辆应立即停下,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11.火山喷发避难
火山喷发是巨大的灾祸,非人力所能避免,应急措施看来也难起作用。但是,大祸临头之际如能当机立断,采取适应行动。也许能绝处逢生。
1)倘若身处火山区,察觉到火山喷发的先兆,应该立刻离开。火山一旦喷发,人人张皇失措,交通中断,到时离开就困难多了。
2)使用任何可用的交通工具。火山灰越积越厚,车轮陷住就无法行驶,这时就要放弃汽车,迅速向大路奔跑,离开灾区。
3)倘若熔岩逼近,应立即爬上高地。
4)保护头部,以免遭飞坠的石块击伤。最好戴上硬帽或头盔,任何帽子塞了报纸团戴在头上,也保护作用。
5)利用随手拿到的东西,即时造一副防毒面具,以湿手帕或湿围巾掩住口鼻,这样可以过滤尘埃和毒气。
6)戴上护目镜,例如潜水面罩、眼罩,就可以保护眼睛。
7)穿上厚重的衣服,保护身体。
8)某些火山地区设有紧急庇护站。纵使附近没有庇护站,也不可在其他建筑物内躲避(只有熔岩快涌到跟前例外)。墙壁虽然可挡住横飞的岩屑,屋顶却很容易砸塌。
9)倘若仰望山上看到一团灰尘混着气体的“炽热火山云”(其时速常常超过160公里)向自己滚滚冲来时,只有两条逃生途径:最好躲进砖石砌筑的坚固地下室,或者赶紧跳进附近的河里,屏住呼吸。通常一小团炽热火山云在30秒内便会掠过。
10)如在一次喷发后,情况平静下来,仍须赶紧逃离灾区,因为火山可能再度喷发,威力更猛。
上一篇: 公共治安
下一篇: 野外生存技能与应急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15 xxxc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