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雨:国际视阈下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2)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研究 > 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杨树雨:国际视阈下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2)


栏目: 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作者:佚名

 

二、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战略要义

 

1.从学习大国到学习型大国

 

学习大国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背景与重大的意义。2014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表明中国重视建设学习型社会,重视科技和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推动各国文明文化交流的意愿。

 

学习大国成为我国2035重大战略目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同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即将出版发行的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强调,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2.学习型大国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学习型大国与学习型社会并列,我认为是更加明确地显示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家层面和社会体量。因为,“社会”一词可大可小,大可到人类社会,小也可到社区、或乡镇或城区社会,而“大国”指的就是国家,更确切地说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家。

 

针对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新提法,怎么看?怎么干?从学习型社会到学习大国,再从学习大国到学习型大国,其中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升华?学习型大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国”,在大国前面又增了“型”字,这些有什么特殊含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学习大国中加了一个“型”字,是我国对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进一步认可。顺理成章地将“学习大国”纳入“学习型”系列,丰富了“学习型”系列,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国家)”“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乡村”……等等学习型“区域”;以及“学习型政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等等学习型“组织”;还有学习型家庭、学习共同体等概念,形成了系列名词群体。

 

《报告》在前半句加了“推进教育数字化”,指明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一种方法或路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是继续坚持了党和国家的一贯提法,表示学习的国人全纳性和全年龄段。

 

学习型大国提出的重大意义更在于:表明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走向成熟: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学习型大国的国际站位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习型大国建设能否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助推器?

 

2014年提出“学习大国”的背景就是面向世界的,当然对“学习型大国”的理解也应该包含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我国以学习型大国的姿态,在向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成果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与世界人民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普适性,已经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来自中国的学习型大国建设也将会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步骤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